首页 >> 党史刊物 >> 学习思考 >> 正文

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2018-03-29    作者:孙 瑛    来源:甘肃党史网    点击: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我们党从八个方面全面增加执政的本领,排在第一位的是学习的本领。报告指出:“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事实上,学习问题,始终是习近平同志最为重视的问题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承前启后,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要求,并将这一要求写入党章。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春季开学典礼上发表的讲话——《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抓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习,这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2016年11月29日,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又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领导干部的学习,我讲过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全体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加强学习的紧迫感,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知识。我们依靠学习走向今天,也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十九大报告将增强全党的学习本领列在第一位,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要深刻理解掌握这一重要的历史结论和学习要求,以加快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进程。


我们党与学习型组织建设


  1968年,美国人哈钦斯基出版了《学习社会》一书,提出两项主张:学习和接受教育变成社会组织的群体教育;学习是终身化的自觉行为,即学习行为社会化,学习意识普遍化。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了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两个概念,提出“向学习型社会前进”的目标。从那时开始,许多学者一直在研究如何实现这一目标。1990年,随着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一书的畅销,“学习型组织”的理念迅速风靡西方。几年后,该书的中译本在中国面世,这一理念也随之席卷中国企业界,并迅速渗透到其他领域中。“学习”“学习型组织”“组织的学习”一时成为热词,广为流传。

  事实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提倡“活到老,学到老”传统的国家,这一传统理念被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40年代就发扬光大。2002年底,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也纳入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六大报告中正式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要求写入党章。

  追溯中国共产党与“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历程,不难发现,早在20世纪40年代,通过延安整风运动,我们党就已经被造就成了一个伟大的“学习型组织”,对学习的重视成为区别共产党和其他党派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毛泽东在《整风运动》一文中指出:“一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都是有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阶段是感性知识,第二阶段是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感性知识的高级发展阶段。”“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理性认识”,然而认识运动到此还没有结束,“更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客观世界的规律,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知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人的认识和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就这样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而逐步深化和发展。这就是典型的学习型社会理念。毛泽东在这样的理念支配下,终其一生广收博览,即使在最艰难的战争年代也从未间断。与此同时,他还特别强调要多读无字之书,即提倡向社会学习、向实际学习、向群众学习。他一生的著述可以说明两个问题: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无法旁征博引,如果没有对实际情况的透彻了解,无法做到生动形象。毛泽东是这样主张和这样实践的,对我们的党和军队也是这样引领的。

  早在红军时期,我们党就广泛开展了文化学习运动,并且发明了许多生动活泼的学习方法。比如,一些部队经常在行军出发前,每个人都事先找好一块树皮或木板,把当天学习的生字写在上面,然后挂在前面战士的背包上,一边走一边念,一路上,教字念字的声音此起彼伏。延安时期,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们,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紧学习,留下了“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的生动场景;开国元勋朱德经常用“革命到老,学习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强调“不学习就会落后,就不能跟社会一道前进。”1939年5月20日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热情洋溢地号召:“要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他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学习和时局》等名篇之中,系统地阐述了共产党组织学习的理论与实务。通过延安整风运动,在我们党内树立起了正确的学习观并建立起科学的学习机制,将每年5月5日马克思生日定为“干部学习节”,朱德还被评为第一届学习节的“模范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学习马克思主义,我们党的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们一个个解放思想,放下包袱,由此使原本弱小而且困难重重的共产党团结一心、轻装前进,焕发出战无不胜的伟大力量,不但坚持抗战到底,而且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很快取得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细细思量,“学习型政党”的理念提出已有十多年了,许多制度安排并没有落到实处,其成效自然也无法与当年令人叹为观止的“学习运动”及效果相比。为什么会是这个结果?我认为,主要是将学习过分的形式化,偏离了学习的实质而致。


学习的实质——为了生存和发展


  学习是生物界的根本特征,也是生物生存与进化的必要条件。动物的学习行为基本上是一种本能的行为,而人类的学习行为则是有意识的行为。然而,人类这种有意识的学习行为也同样存在着“自发”与“自觉”两个层次。

  自发学习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本能学习、盲目学习和功利性学习。为了谋生的需要,人们通常会不假思索地接受某种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因而使学习有着明显的盲目性和从众性。如某类专业的就业前景好,报考的人就多,甚至成了这类文凭社会价值的衡量标准;一旦学习内容的价值发生动摇或改变,人的学习动机就会随之而转移、改变甚至是消失。今天人们感叹的“高学历低素质”现象就是自发学习的产物,因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获取某种形式的认可,而不是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或能力。

  自觉学习则是对自发学习的超越。自觉的学习行为通常受探寻某种事物规律或本质,或者说是解决某个问题的动机所驱使,这种学习行为有着鲜明的自主性。比如,搞历史研究的人,对档案资料的挖掘整理和学习研究,就是为了发现和搞清楚某些问题,所以是自觉学习。与自发学习行为相反,自觉学习最显著的特征是关注学习的内容,而不是学习的形式。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学历一般,但成就非凡。我们党的领袖毛泽东就是典范。

  那么,学习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

  学习的实质就是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组织(包括单位、企业、各种社会组织等)与组织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信息交流,信息在流动过程中的消化、吸收和再加工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生物的淘汰、社会组织的消亡、个人赶不上时代发展等等现象,都是对信息的消化、吸收和再加工的反应太慢造成的。以企业为例,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市场环境的相对稳定和外界变化的相对缓慢,造成了企业对“信息不对称”状态的迟钝或漠视,有的产品可以一买几十年。随着市场环境(即相对于企业系统的强势系统)不断变化,一个产品一买几十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能买几年的产品都不多见了。因此,企业与市场之间会在短时间内从信息的对称走向不对称,或者从某种不对称走向更大的不对称,如果企业不通过有效的学习(市场调研)来及时改变这种信息的不对称状态,那么它就只有一个结果:消亡。结论就是:不学习就会失去生存和发展权。

  再回到我们党的历史上看,20世纪初,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从封建的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和民心所向才取得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而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顺应历史潮流的呢?

  从1840年以来,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一大批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与探索,才发现当时的中国已经大大地落后于世界发展的脚步了,如果还要在中国社会自身系统内寻找救国救民的精神引领力量,历史已经证明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仁人志士们开始放眼世界,寻找改造中国的“外来力量”,由于外力和内力之间有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所以掀起了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通过各种外来思想的交锋,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引领中国革命的精神力量,并趁势而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引下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大成果——毛泽东思想。

  放眼当下,只需要从感性的角度来回顾我国近十年来所经历的变迁就不难发现,很多在几年前被认为遥不可及的事物,在今天看来却是和四季更替一样平常,因为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非但如此,我们还必须承认,历史的潮流总是加速度地向前发展。“高枕无忧”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速度为9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更新加速到三至五年翻一番。近50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不学习,肯定会被时代淘汰,即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组织的学习,必须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


  学习是生物生存和进化的必要条件,它同样也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组织,以更主动更自觉的方式来学习,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多次开展的学习运动,为组织的学习提供了最为成功的范例。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这种非本土的“外来力量”作为精神的引导力量,这就决定了它一开始就与存在的环境,即中国社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社会的历史、现实和革命的对象、目标等,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战争年代,我们党的绝大多数领导干部文化程度较低,粗通文墨者不乏其人,有些人从认字开始就面对马、恩、列、斯,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最为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态度和方式方法上。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持“主观主义的态度”(经常表现为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人画了像:“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就是抽象地盲目地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这种生吞活剥的机械的学习方式,违背了学习的本质——吸收和消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利用这种基本原理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党通过发起改造学习运动,总结中国共产党24年革命历史中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使那些革命的亲力亲为者切实感受到了不学习或没有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学习,就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就会断送革命的前途和命运。这一做法,直击党的干部的心灵,使得这次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全党的思想达到了空前的统一,进而凝聚起巨大的力量,战胜了日本侵略者,也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

  总结延安整风时期我们党的学习型组织建设经验,很清晰看到,提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目的就是要将成员的自发学习行为升华为自觉学习行为,并为他们的自觉学习行为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以加倍提升学习的效力,提升组织的战斗力。这其中最重要的经验就是:要解决千千万万党员干部对待学习的认识问题,即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不学习行不行?为此,毛泽东首先从组织层面上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共产党人就应该懂得各种各样的事情”。反过来说,你不懂得各种各样的事情就不能继续留在这个组织里。其次从党员干部个人能力提升层面指出学习的重要性:“是工作中的缺陷迫切需要克服”,“无论党、政、军、民、学的干部,都要增加知识,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反过来说,你不学习,没有知识,就不能把工作做好,就会被淘汰。再次,从我们党未来的发展目标上指出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要建设的一个大党,不是一个‘乌合之众’的党,而是一个独立的、有战斗力的党,这样就要有大批的有学问的干部做骨干。”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没有大批有学问的干部做骨干,我们的党就是乌合之众,就不是一个先进的党和真正的先锋队组织。这样的组织,当然不会有生命力。这三点要求,三层意思,层层递进,将党员领导干部为什么要学习、不学习行不行的问题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直击人的心灵深处,彻底解决了党员领导干部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他一切文化科学知识的疑惑。

  除此之外,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有几次大规模的学习热潮,如建国初期号召干部学习政治经济学,改革开放初期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等。这些学习热潮的成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每一个重大转折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总是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而每次这样的学习热潮,都能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进步。”正是从这样的历史经验出发,我们党的十八大党章将学习型政党建设的任务放在了第一位。此次十九大上,宣布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并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作为我们步入新时代增强学习本领的目标和愿景。今天的我们,面对的新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是一个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的时代。如果国家跟不上世界大势,就会被边缘化,就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局。所以,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住一切机遇,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中国梦与世界梦的互通,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已经形成,反腐败成为新常态,党和国家在攻坚克难中不断负重前行。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业,我们的党员干部该怎么办?答案应该只有一个: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要想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好工作,就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要通过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做到知行合一,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只有这样,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才能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人,这样的人组成的党才是坚强有力的党,才能够肩负起领导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任。(作者系省委党史研究室干部)


(责编:党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