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党史 >> 正文

刘正平:始终站稳人民立场

2017-06-27    作者:刘正平    来源:调查与研究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其核心立场就是人民立场。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对于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众所周知,立场是人类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时所站的价值原点。由于所属社会阶层和所持价值观念的差异,不同人员、不同政党往往有不同的立场。对于一个政党来说,选取和坚守自己的立场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这关系到它的政治命运和存在价值。

  人民立场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集中体现。唯物史观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坚持人民立场就构成了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态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并且,在这一运动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2]。这明确地表达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立足于为无产阶级争取利益,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社会,即联合起来的单个人。”[3] “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4]。在形成社会关系的诸种活动中,人们的生产活动是最为基本的活动,此外人们还进行着各方面的不同活动。但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活动,人民群众从来都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正是人民群众推动和创造着人类社会历史。因此,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共产党人有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标志。

  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宗旨的核心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利益而建立的政党,早在中共二大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中即已提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5]。坚持人民立场,说到底是由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我们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先锋队”意味着我党具有高度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则表明了我党具有深厚的人民基础和广泛的代表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别于其他政党,正在于他对“结党营私”“党同伐异”“党而不群”的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理念的彻底摒弃,正在于他能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敬业乐群”,正在于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大有利于人民”的精神,正在于他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己任,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根植人民立场,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具体化为生动火热的革命斗争实践。

  人民立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唯物史观形成后在谈及未来社会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自由人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即是站在人民立场对未来进行的构想和展望。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大理论成果的毛泽东思想,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立足中国革命实际,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伟大革命事业“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7],中国共产党这支队伍“是彻底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8],“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9],“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10],向世人宣示了自己鲜明的人民立场原则。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从人民立场出发来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目的,并以人民是否拥护、赞成、高兴、答应作为全党想事情、做工作的基本尺度,并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1]作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归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2],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1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共产党人无论是想问题、搞研究,还是作决策、办事情,都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14]“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5]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彰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把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二、站稳人民立场,要始终做到信仰人民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讲的是原则,回答了我党的价值取向问题。如何准确把握、站稳人民立场,还要做到信仰人民,解决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信仰是人类永恒的本性。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政治信仰,它以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指向,其主旨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目标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核心是信仰人民。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兴衰成败也在人民。从根本上说,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就是人民,即全心全意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闭幕词中指出的:“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

  信仰人民,就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是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其中主要包括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为最高标准的观点等。要始终做到信仰人民,就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并在此基础上坚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要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人民群众实践主体观、认识主体观、利益主体观、权力主体观和价值主体观的统一。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才能做到信仰人民,牢牢站稳人民群众立场。

  信仰人民,就要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国家的主人,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在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中蓬勃发展,日益显示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正确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充分尊重人民的意愿,充分尊重人民所创造的经验、所发挥的作用,自觉把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局面。历史证明,只有切实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使最广大人民的历史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切积极因素才能竞相迸发,一切有利于造福人民的源泉才能充分涌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全方位展现。首先,人民是政治生活的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其次,人民是经济、文化生活的主体。人民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是发展生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力军,是中国奇迹的主要创造者。再次,人民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民是社会管理和自我管理的主要载体,是社会稳定的基本力量。要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从制度上保证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充分发挥人民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用,确保权力对人民负责,人民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信仰人民,就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实践和运用,是我们党坚持人民群众立场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法宝。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16]群众路线之所以如此重要,从根本上说是由群众路线自身内容决定的。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充分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原则,体现了对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尊重;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是党在一切实际工作中的根本工作路线,又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只有自觉地坚持群众路线,才能深入了解民情、广泛集中民智,使各项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反映民意,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从而也更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

  三、站稳人民立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人民立场明确了我党执政的价值取向,信仰人民解决了站稳人民立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解决好站稳人民立场的具体落实问题。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发展和深化,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面对新的任务和挑战,我们就必须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寻找站稳人民立场的有效途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要真正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当前,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民内部各种具体利益矛盾难以避免地大量涌现;同时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要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应对这些考验和风险,都要求全党同志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在实际工作中,想问题、作决策、搞改革,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首先要解决好“为了谁”这一根本问题,弄清楚谁是真正的受益者、得益者,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不断壮大党的群众根基。同时,要从国情党情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好各阶层、各群体、各方面的利益关切,处理好人民群众长远利益与切身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时时为人民着想、处处为人民谋利,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要下功夫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凝聚全体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在利益主体多元化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切入点。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17]我们党要把解决民生问题、实现公平正义作为根本目标,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特别是要关注基层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设身处地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同时,要让人民在各方面拥有获得感。人民对幸福的期盼是多方面的,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和获得感是具体的、多样的,“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因此,“我们的重大工作和重大决策必须识民情、接地气。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18]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要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敢于担当是好干部的重要标准,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政治品质。在其位谋其政,司其职担其责。党和人民赋予我们权力和职责,就必须尽心尽力、任劳任怨,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敢于担当,体现的是对党的事业的坚定忠诚,对人民利益的高度负责,对崇高使命的执着坚守,对党和人民立场的现实检验。在敢于碰硬的战斗性方面,能不能敢啃硬骨头,能不能在矛盾困难面前敢于战斗,最能检验干部的党性、品行、作风,衡量干部的胸襟、胆识、格调。在改革创新方面,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是改进提升薄弱环节、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唯一途径,是推动工作发展、不断赶超跨越的不竭动力。在当前战略机遇期、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更需要我们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履职尽责,主动担当,迎难而上,奋发进取,才能大有作为。

  总之,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人民立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人民立场,始终做到信仰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才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者系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6.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4.

[5]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 卷(1921-1949)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81.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7]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8.

[8]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

[9]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43.

[10]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883.

[11]邓小平文选: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1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06.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09

[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97.

[17]毛泽东选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7.

  来源:《调查与研究》,2017年第5期,中共甘肃省委政策研究室主办

(责编:党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