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党史 >> 正文

刘正平 杜维泽:甘肃三线建设与军民融合发展

2017-08-01    作者:杜维泽​    来源:甘肃党史网    点击:

刘正平 杜维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三线建设企业的调整改制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持续实施,三线建设时期甘肃建成的一批军工企业逐步进入转型、调整、军民融合发展轨道,在这一过程中,打造了一些走在科技创新前沿的企业,积累了军民融合发展的经验,为增强国防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拉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引擎,也为新时期下实施军民融合战略探索了新道路。

  一、甘肃三线建设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从调整战略布局出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作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三线”包括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西北的陕西、青海和甘肃的大部分地区。本着建设全国战略大后方的初衷,从1964年到1980年,三线建设在甘肃逐步兴起。

  (一)甘肃三线建设概述

  甘肃三线建设按照中央对西北地区的总体战略布局逐步铺开。准确地讲从1964年10月开始讨论,1965年全面展开。全部过程分为两个建设阶段和一个调整阶段。第一个建设阶段是1965年和“三五”时期,第二个建设阶段是“四五”和“五五”时期(1971年至1980年),两个阶段共安排建设项目700多个。从1964年到1980年,为响应党中央“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由祖国各地云集甘肃的建设者达5万余人。三线建设期间,国家给甘肃累计投资155.53亿元。全民所有制的工业总产值由1964年的15.82亿元,增加到1980年的75.95亿元,增长3.8倍。[1]在甘肃新建、迁建和重点改造156个企事业单位,有计划、分步骤、大规模地展开了军工、电子、机械、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公路、铁路等国防科技工业及能源、原材料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钢铁、石油化工、航天军工等重点产业具有了一定规模并为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甘肃形成了冶金、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拥有雄厚实力且成为长期支柱的工业基地,建立了比较强大的、在全国比较有影响国防科技工业,达到了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建设战略后方基地的目的。三线建设增强了甘肃省的经济实力,促进了省内资源的开发,带动了落后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奠定了全省的工业基础,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1980年以后,按照党和国家“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甘肃三线建设进入了调整阶段。为了搞好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充分发挥三线企业的作用,1983年12月国务院成立了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1984年6月,经国家计委同意,甘肃省纳入调整改造规划范围。7月,省政府决定成立省三线建设改造规划领导小组。这一时期主要是对三线企业进行布局上的调整,重点解决三线建设中由于选址不当、规模过大、布局过散所带来的遗留问题。据统计,在“‘七五’(1986—1990)时期,甘肃调整改造项目实际8项,总投资22538.99万元,总建筑面积304483.53平方米。”[2]“八五”期间,主要是针对少数存在严重险情的企事业单位进行搬迁和就地调整。“‘八五’项目实际完成投资95332万元,竣工建筑面积82.30万平方米,调迁职工2.11万人。”[3]甘肃三线建设的调整工作持续到“十一五”期间。经过20多年的调整改造,一批受自然灾害和地理位置等制约严重的三线项目,“基本解决了三线建设时期遗留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基础设施条件、生产能力、技术装备、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为三线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4]在带动地方经济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充分挖掘和发挥了战略后方基地蕴含的潜能和作用。

  (二)军工企业的建设

  甘肃大部分军工企业是在中苏、中印关系紧张时期特别是“珍宝岛事件”等边境冲突后为积极备战而建设的。1965年,中央西北局决定在甘肃建设生产枪支、炸药、火工材料的5个军工厂,选址分别在永登、华亭等地,隶属省国防工办管理,固定资产投资4371.9万元。此外,除了上述简称“小三线”的5个地方军工企业外,三线建设期间还搬迁、新建了10个相关企业,分布在平凉、迭部、永登、华亭、天水等市县,分别隶属于兵器工业部、核工业部。同时,始建于1958年、以生产核燃料为主的国营404厂和国营504厂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加强并顺利投产,为国防科技注入强大动力。据统计,从“一五”时期 到三线建设时期,甘肃建成了包括兵器、航天、航空、电子、机械和核工业等在内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军工体系,其中兵器、航天、航空和核工业单位(不包括军队企业)35个,职工6万多人,电子军工企事业11个,职工2万多人。[5]

  甘肃境内军工企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国家大三线区域战略布局中,为提升国防科技实力、遏制战争趋势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为国家大军工建设形成了相关的科研院所、基础设施及其它配套单位,为国防现代化做出了显著贡献。例如在1970年4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一号”火箭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送上了太空,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跻身到世界先进行列。此外,军工企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三线建设增强了甘肃的经济实力,促进了省内资源的开发,带动了落后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进步。许多军工企业的创建,填补了一些地、县无工业企业的空白,为当地工业的起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地、县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例如位于陇西的西北铝加工厂自1965年建厂至今,始终坚持军工优先、效益优先,为国防军事工业、国民经济建设持续贡献着力量。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军工企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先天不足和问题。由于建厂时按国家“三线”建设“进山、分散、隐蔽”要求兴建的,大部分工厂较分散、偏僻,工厂配套和生产成本较高,厂址选择仓促、地理环境较差,采取“四边”方针(边基建、边设计、边试制、边生产)和设备高度专业化,为军品停产后的转民产造成许多困难,致使许多企业后来搬迁重建。再加上资金不足、负担沉重、改制不彻底等原因,部分企业或倒闭,或重组,在发挥人才优势、技术更新、资源效益最大化方面受到了很大影响。如国营和平化工厂原址选择在兰州军区停建的水泥厂废址上,建厂时本着土法上马,因陋就简、当年基建、当年投产的原则,设计标准太低,基建施工赶急图快,质量低劣。工厂投产后不久就墙壁裂缝,基础下沉,不得不进行多次维修加固,造成财物浪费。加之工厂地处高寒荒僻的山沟,信息闭塞,职工就医难、子女就学难,蔬菜副食品供应难等问题导致人心浮动、人才外流,直接影响工厂发展。国营风雷机械厂地址属三级自重湿陷空心土层区,工厂建筑当时有半数裂缝,修建8年后才验收投产。这些也都是三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回避,但不是主流,应该客观看待。

  二、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实践

  1979年,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国家提出了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从1979年到1983年,三线建设进行了初步调整,一些军品生产任务很少的军工企业开始转向民品生产。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领导小组成立后,一些军工企业在调整改造过程中加快了军民融合发展、保军转民的步伐。

  (一)注重减少军工企业的社会职能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好转和全球和平大趋势的稳固,甘肃一些军工企业军品任务和定货量急剧下降,有些基本无军品生产任务,再加上三线调迁时债务沉重,军转民进展缓慢,大多数军工企业陷入了困境。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国防工办关于调整各省市自治区小三线军工厂报告的通知》和国务院、国防工办《下达小三线军工厂调整方案》的精神,按照“着重进行生产结构调整,适当保留军品生产线,变单一军品生产为军民结合的生产结构”的原则,为了减轻军工企业包袱,扶持企业轻装上阵,各级地方政府对军工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职能进行了分解分离,有针对性地解决军工企业存在的各种困难,特别是企业所办的学校、医院等全部交由地方管理。例如庆华仪器厂和天光集成电路厂等企业在政策性破产实施过程中,按照军工企业调整改制的政策,都将职工子弟学校、幼儿园、供热公司、离退休人员管理等社会职能从企业分离出来,移交当地政府部门管理,为企业主辅分离、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实现主业战略重组、提高核心竞争能力、走上快速发展之路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在改造调整中解决遗留问题

  对三线企业进行调整改造,主要是解决三线建设过程中生产生活难以保障、经营管理效率不高、职工队伍建设滞后等遗留问题。按照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的部署方案,一些军工企业积极贯彻“多限产、少关停”“讲究效益、择优生产”等政策,在进行整治的同时,坚持“保军转民”方针,采取改制重组、并购、债转股、破产职工再就业等方式方法,多渠道解决了企业转型、转换经营机制等大问题,也解决了拖欠职工工资、补发医药费、取暖费,“五七工”、“家属工”参保、退休教师工资补差等关乎个人利益的历史遗留问题。1986年7月,财政部发出通知,对列入调整方案的、自筹资金有困难的三线企事业单位,适当减免应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并规定了减免标准。1991年6月,国家税务局下发关于“八五”三线脱险搬迁企业减免税的通知,规定对于列入《三线企事业单位“八五”调整方案》和《军队三线企业“八五”战略转移规划》的搬迁单位,凡自筹资金调整改造有困难的,可适当减征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等。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对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抓大经济实力起了重大作用。

  (三)注重凝聚多方面发展合力

  在军工企业发展中,地方政府和工业企业管理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为军工企业发展助力,特别是对大部分军工企业在能源使用中多年给予优惠,同时还实施了资金支持、电费补助、“双减”等优惠政策。省财政在“七五”至“十一五”三线调整中,不仅为部分困难三线企业搬迁配套了相应建设资金,减免了部分税费,并在企业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中给予积极支持,在国家15亿退税资金中,省上依据10%的留成政策,先后共支持三线企业1.5亿元,为企业的调整改造、改革脱困和创新发展进行及时“输血”。在统一部署下,一些军工企业通过调整、迁建,进行联合联动发展。1987年4月,甘肃省计划委员会部署将天光集成电路厂、庆华仪器厂、永红器材厂部分搬迁到天水市,建设分厂,以形成天水微电子联合体。“八五”期间,天水华天微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与817厂、860厂、407医院、天水电子工业学校在调整搬迁后,通过合资、合作,联合多家有实力的企业成立了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到“十一五”时期,已成为西部最大的集成电路封装企业,也是我国电路行业中信息产业部重点监控的企业之一,跻身于全国同行业“十强”。凝聚发展合力、联动发展为军工企业转型生产民品、进行“第二次创业”奠定了基础。

  (四)注重高精尖科技的提升

  军工企业在组织军民联合、有计划地进行改造和改组的同时,注重发挥优势,进一步提升高精尖科技水平,大力挖掘生产潜力。1985年8月,全国一、三线地区17个省市及沿海特区的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议在兰州召开,会议期间,甘肃省与一、三线地区共签订了经济技术合作项目366项,其中技术协作项目228项。在这些合作项目特别是一些新产品、新技术中,有许多属于生产技术要素方面的合作,特别是在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方面,注重提升纳入国家整体规划的高精尖技术,大力开发技术先进、国产化程度高、经济效益好的民品。1988年,全省军工企业对纳入国家“七五”计划的12项技术改造项目加快了建设步伐。纯碱、海豚式直升机驾驶仪相继投产,还着重开发了新型塔式起重机、全自动洗衣机、民用移动通讯设备、人工心脏瓣膜等一系列科技前沿产品。三线建设以及调整改造以来,504厂不断为国家三线建设中新建的浓缩铀厂提供核心技术、人才、设备和经验,同时也长期为地方经济作贡献,主动融入西部大开发,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带动地域经济发展。

  三、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发展的探索

  军民融合是一个世界性课题,“既是大国竞争新范式所指,也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所需,更是新科技革命汹涌而至形势所迫。”[6]其最终目的就是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富国强军,提升综合国力。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三线建设相关企业军民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上还处于从初步融合到深度融合的过渡时期,军民融合互促的层次还比较低,融合的范围还比较窄,创新发展还不够。新形势下,要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宝贵财富,正视差距,结合甘肃实际,进一步探索加快军民融合发展的新途径。

  (一)紧抓推进军民融合新机遇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经济与国防的统筹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军民融合发展道路上不断迈出新步伐。2013年3月,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努力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了深刻论述和重要指示。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军民融合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2017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由习近平任主任。军民融合作为国家战略,现已成为持续深入推进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这也是进一步强化军民融合的重大机遇。今后要在甘肃三线建设以来调整改造、军民融合发展的基础上,紧抓推进军民融合新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深入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推动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不断培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深厚土壤。

  (二)加强全局规划和顶层设计

  军民融合发展事关全局,是跨军地、跨部门和跨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管长远的全局规划和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形成统一领导、军地协调和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和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就全国范围看,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军民融合工作领导机构。甘肃省在2015年成立了“甘肃省军民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十二五”时期,甘肃初步形成了跨军地、跨部门横向协同、上下联动的组织管理和工作运行体系。“十三五”时期,要结合甘肃三线建设军民融合发展实际,结合甘肃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通道、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兰州新区、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工作大局,发挥军工企业较为集中的优势,持续强化军地一盘棋思想,进一步突破传统的国防军工科技与国民经济建设二元化的困局,进一步完善军民融合发展需求对接机制、军事需求提报机制和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制定符合甘肃实际的军民融合专项战略规划,着力解决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障碍、结构矛盾、政策滞后、军民相离、重复建设等问题,为推动军民融合向纵深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三)搭建军民融合发展多功能平台

  面对世界主要大国进行军事战略全面调整的新形势,军民融合发展要“以最开放的胸襟、最便捷有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吸收利用民用优势资源和先进技术”,[7]要“在军工产业比较密集的地方,建立和完善一批军民两用高技术产业发展园区,把园区建设成为军工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基地,不断提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8]稳步搭建军地一体、双向联通的多功能平台。自2005年起,甘肃搭建军民融合发展平台步伐逐渐加快,根据国防科工委和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的相关条例,甘肃军工单位陆续实现了保军转民,民口单位实现了向军品的突破,全省军工和部分民口配套企业先后取得了新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2011年,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意见》,促进军民结合产业园的发展,加快军工与地方经济相互融合。2016年,省发改委印发《甘肃省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确定先行在兰州、天水、白银三市开展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下一步,要在全省“十三五”军民融合发展规划和核产业发展规划框架下,继续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发挥本土优势,在新材料、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实施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建设“军转民”“民参军”的支撑服务保障平台,建设军地人才、技术、信息和资金等要素有序流通和互利共享的平台,建设产学研一体军民融合创新平台,不断提升全省军民融合发展整体水平。

  (四)用协同创新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推动军民融合深入发展,让国防科技、军工科技成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剂”和“发动机”,就必须融汇发展新理念,加强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推动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甘肃三线建设和军民融合发展进程中,404厂、504厂、国营银光化学材料厂、国营长风机器厂、兰州飞行控制有限责任公司等一大批企业在军工企业融入地方经济圈、地方企业融入军工产业链协同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多元发展格局。新形势下,要在深化改革、转型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经验,进一步强化军民融合发展协同创新的引领和激发作用,充分利用军地优势资源,有效发挥国防和社会科技成果效益,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要加强协同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军民融合新兴领域增量改革,提高资源利用率。在人文资源利用方面,要挖掘和开发省内三线企业相关遗址遗迹,“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鼓励贫困地区将产能过剩的资源、制造工业遗址改造为社会急需的旅游、文化、休闲等产业,兴建文化产业区和本地的三线建设博物馆、陈列馆”[9],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中传承三线企业文化、弘扬三线精神,不断拓展全省军民融合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综上所述,自调整改造政策实施以来,甘肃三线建设军工企业适应现实需要,采取多项有效措施,加快军民融合发展,成功进行了第二次创业,基本解决了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历史问题,推动了企业内部结构调整和经营体制机制的转变,加快了技术升级,使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人才、科技优势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继续发挥作用,为构建现代工业格局、加快西部开发、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做出了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刘正平系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杜维泽系三处主任科员)


[1] 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三线建设》编辑部:甘肃三线建设[M].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26.

[2] 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三线建设》编辑部:甘肃三线建设[M].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26.

[3] 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甘肃三线调整改造总结文集(内部材料),2008.10.

[4] 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甘肃三线调整改造总结文集(内部材料),2008.10.

[5] 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甘肃三线调整改造总结文集(内部材料),2008.7.

[6]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军民融合发展课题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军民融合战略思想》,《求是》,2017年第9期。

[7] 王伟海:《世界军民融合发展新态势》,《解放军报》,2017年2月17日,第007版。

[8] 姜鲁鸣:《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思考》,《中国国情国力》,2017年01期。

[9] 陈东林:《抓住供给侧改革和军民融合机遇 推动三线遗址保护利用》,《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


(责编:党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