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党史 >> 正文

刘正平:关于深入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的思考和建议

2018-07-02    作者:刘正平    来源:甘肃党史网    点击:

  甘肃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省份。大革命时期,是为北伐做出积极贡献的重要省份之一。“八七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甘肃领导发动了“两当兵变”等十多起武装起义,创建了陇东革命根据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以庆阳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为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为后来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甘肃是红军长征途经的重要省份,是党中央最终确定红军长征落脚点的战略决策地和胜利结束长征、实现革命力量大团结的会师地。抗日战争时期,甘肃是全国抗战的战略大后方,是连接中苏的重要交通运输孔道,是中日空中对决的重要战场,为支援抗战做出了积极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在甘肃发起兰州战役等重大军事行动,加速了整个大西北解放的进程。新中国成立后,甘肃是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省份,建成了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化工基地,最早的有色金属基地,最大的水电基地和卫星导弹发射基地。改革开放新时期,甘肃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结束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甘肃时提出的“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顶层战略,抢抓发展机遇,积极主动作为,推动全省各项事业的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在革命、建设、改革的漫漫征途中,陇原大地涌现出了一批富含时代精神的标志性成就和一批时代英模,传承着红色基因,凝聚着巨大的“正能量”。

  中国共产党在甘肃走过的光辉历程,积淀了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据统计,全省有各类红色文化遗址720处,其中红色革命遗址就有682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6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5个,省级党史教育基地43个,已建有各类红色纪念馆57个,红色资源丰厚度位居全国前列,是名符其实的红色资源大省。这是甘肃人民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推动新时代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小觑的重要文化软实力。

  近年来,我省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在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带动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旅游业(包括红色旅游)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与丰富的资源状况相比、与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主要有四点:一是重视度不够。各级各有关部门没有真正把保护和开发红色资源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没有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里统一规划,投入少,大多是常年保持现状,品牌意识不强,一些红色资源凝重丰厚的市州、县区之间缺乏交流、借鉴、互动,与周边省份在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等领域合作范围狭窄,没有构建形成联动机制。二是开发度不够。综合分析我省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存在红色资源多头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设施不完善、资源开发形式单一、规模小层次低、产业链条短、相关产品不丰富、潜能挖掘后续跟进不够等问题,一些红色旅游景点的设计运行雷同现象突出、缺乏新意,还停留在遗址遗迹参观、简单的图片和物品展示阶段,红色资源底蕴内涵挖掘不够,旅游项目、旅游商品开发不足,资源优势禀赋没有真正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是红色资源大省,但属于红色文化产业、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小省。三是宣传度不够。甘肃许多红色资源与人文、自然环境资源相互融汇、相得益彰,一些红色旅游景区也是风景名胜区。近几年,甘肃连续入选“2017亚洲最佳旅行目的地榜单”和“2018全球必去的52个目的地榜单”,在旅游界的整体地位得到显著提升,但红色旅游的宣传推介还处于常规化状态,宣传力度不够、方向不到位,存在宣传形式单一陈旧、资料不完善、主题不突出、针对性不强、整体性不够和各自为政等问题。目前,腊子口战役遗址、哈达铺红军长征旧址、会宁红军长征会师旧址等一些重要红色景点的外界知晓率仍然不高,其他许多红色资源甚至是藏在深闺无人知,这种宣传信息不平衡的状况与丰厚的红色资源本身很不相符。四是支撑度不够。红色资源相关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不明显,市场化程度不高,经济效益低,带动效应不强。2016年我省红色旅游接待游客1800万人次,实现收入63亿元,带动就业4.15万人。与红色资源富集省份相比差距仍然比较大,如贵州省2016年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200多亿元。福建省红色旅游起步迟、发展快,2017年全省红色旅游收入200亿元,同比增长达四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并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甘肃与红色资源开发利用较好省份的差距也是后发赶超的潜力,我们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主动作为,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发展力量,推动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再上新台阶,为甘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加强顶层设计,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甘肃红色资源丰富,但红色资源无序开发、利用率不高,场馆重复建设、展览主题不突出,红色景区管理部门不统一、业务指导不集中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红色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利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统筹推进,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吸收宣传、党史、文物、旅游、文博等方面专业人员,建立健全具有权威性的领导机构,对全省红色资源开发工作予以统一指导。要秉持文化工程就是生态工程、经济工程的思维,坚持优质发展,加强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顶层设计,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坚持全盘谋划,完善标准规范,强化督促落实,打好组合拳,构建上下协调、多级联动的一体化、一站式服务体系,促进红色资源开发利用走集约化、高端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最大化。

  二、注重协同发展,加快建设陕甘宁边大红色旅游圈

  陕甘宁三省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但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和利用,仍处于各自为政、相互封闭的状态,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应充分利用三省区地理空间的邻近性和红色资源的内在关联,协调建立陕甘宁边红色旅游区域合作机制。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以交通互联互通为基础,以绿色发展为龙头,以打造全国知名红色景区为目标,统一规划、统一宣传推广,高起点、高层次整体开发,推动形成陕甘宁边大红色旅游圈,着力优化红色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重点突出庆阳、南梁、照金、延安、固原等地红色资源优势,加强旅游项目的推介和对接工作,连点成线、资源互补,区域联动,互为集散地,互相送客源,共同做大陕甘宁边红色旅游市场,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

  三、做到软硬兼施,切实提升开发利用水平

  甘肃红色资源丰富的地区大都是老少边穷地区,各方面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突破瓶颈、扭转局面,就必须软硬兼施,综合发力。要针对交通不发达、许多红色景区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进不去、出不来”“停不下、留不住”“游客多、消费少”等问题,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停车场、公厕、游客服务中心、标识系统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整体服务水平。要针对投入不足的实际,从省级层面通盘考虑,设立红色资源开发及红色旅游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提出年度计划,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对红色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专业人才培养、产品市场营销、媒体宣传进行扶持。要坚持规划先行,谋划一批支撑能力强、发展后劲足、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资源开发项目,加大项目带动效应。同时,以政府投资为依托,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对红色资源进行整体开发,推动红色旅游市场繁荣发展。要借鉴外省市打造经典红色景区的经验,采取“红色+”的形式,组织、教育、纪检、群团等职能部门联合发力,把红色景区打造成集党性锻炼、爱国主义教育、党风廉政教育、青少年军事训练以及民俗体验、特色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基地,提升两当、腊子口、哈达铺、榜罗镇、界石铺、会宁等红色景区的层次和水平,最大限度唤醒红色资源、激活红色基因、发挥红色景区的整体功能和社会效益。

  四、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甘肃网上红色旅游基地

  红色资源开发方式单一、点多面广分散、宣传渠道不宽,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资源优势的转化。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红色旅游大数据中心,通过对交通、客源、住宿、票务、停车等数据的统计、分析,提升智慧旅游水平。创新红色旅游宣传模式、手段、载体,着力扩大网络宣传影响力,建设红色旅游微信公众平台和手机APP系统,运用720度全景展示等新技术,加强智慧宣传营销,全天候推介红色景区、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使红色旅游资源活起来、动起来、传出去。提供网络导览、在线购票、资讯推送等便捷服务,实现“一部手机游陇原”。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把红色旅游及相关业态的宣传与甘肃特有的大漠戈壁、森林草原、冰川雪峰、丹霞砂林、峡谷溶洞等自然风光的宣传相结合,创新和丰富宣传方式方法,杜绝宣传资料的抄袭雷同,做到全盘规划、多元兼顾,突出红色旅游的特点和特色。要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程,搭建红色旅游电商扶贫平台,加强优质特色农产品、民间红色手工艺品等的宣传推介,拓展销售渠道,助推革命老区群众增收致富。

  五、延伸产业链,促进红色旅游和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

  甘肃是多民族聚居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要抓住党的十九大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新部署的有利机遇,努力实施富于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战略。聚焦党的光辉历史和党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打造红色题材精品力作,不断提升甘肃红色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提升“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品牌的知名度和认同感。加强红色旅游与甘肃特有的始祖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草原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乡村文化的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红色旅游特色化、多元化发展。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在红色旅游中融入地方民歌、民间手工艺、地方戏曲、民风民俗等元素,开发旅游者参与程度高、趣味性强的文化旅游模式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产品,提升市场占比和经济效益,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者系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责编:党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