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党史 >> 正文

刘正平:关于加快甘肃红色旅游强省建设的对策建议

2020-05-28    作者:刘正平    来源:    点击:

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多样,既有“历史的厚度”,也有“红色的热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中国共产党人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红色篇章,留下了感天动地的红色故事,播撒了薪火相传的红色火种,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深入挖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对于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助推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从历史地位、资源禀赋、文化内涵、基因传承看,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独一无二、不可替代

甘肃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绵延不绝,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留下了众多红色印记,承载着丰厚的革命历史、生动的革命事迹、宝贵的革命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传统。甘肃红色文化资源涉及地域广、时间跨度大、精神内涵深,具有稀缺性、唯一性、独特性等优势,在全国红色资源宝库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我们弥足珍贵的巨大精神财富。概括来说,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是历史地位不可替代。自有了党的活动开始,陇原大地上革命薪火始终生生不息,红色历史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甘肃是西北地区最早建立中共组织并为北伐作出积极贡献的重要省份之一。陕甘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后来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两点一存”的特殊历史地位。甘肃是红军长征队伍到达最全、活动时间最长、行经地域较广的省份,是党中央最终确定红军长征落脚点的战略决策地和结束长征、实现革命力量大团结的会师地,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都在陇原大地留下了战斗的足迹。甘肃是红西路军英勇西征、血沃祁连的主要征战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党和红军的战略大后方,兰州“八办”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甘肃是解放战争中西北解放战场的最后战略决战地。兰州战役,是解放大西北中最关键、最激烈的一次决战。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甘肃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中大放光彩,如火如荼的建设中,走出了“铁人”王进喜,催生了“镍都”金昌、“铜城”白银。更有刘家峡水电站、引洮、引大入秦等水利工程,绵延滋养代代陇原儿女。在陇原大地上发生的这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深深地影响中国的历史进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二是红色资源独具优势。甘肃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是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省区之一,红色遗址数量众多、覆盖面广、特色鲜明,是一座潜力巨大、极具价值的“富矿”。据最新普查统计,截止目前,全省共有红色遗址遗迹945处,且分布广泛,遍布14个市州。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383处,革命人物活动纪念地234处,革命领导人故居41处,烈士墓97处,纪念设施190处。这些红色遗址遗迹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甘肃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产生的英烈英模人物,取得的标志性建设成就,留下的革命精神遗产等丰富内容。主要涉及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纪念地、革命领导人故居、烈士墓、纪念设施等。这些红色遗址遗迹是不容小觑的文化软实力,为甘肃发展红色旅游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是红色文化独树一帜。甘肃革命战争年代的文艺创作空前繁荣,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红色诗文和红色歌谣,涌现出了一批内涵厚重、品位极高的红色文艺作品,形成了甘肃独树一帜的红色文化,在各个历史阶段都发挥了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在长征路过甘肃时创作了《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著名诗词,生动地反映了红军辗转曲折的行动轨迹,艺术地再现了长征历经困苦走向胜利的光辉图景。陇东抗日民主根据地产生了大量富有地域特色和时代旋律的文艺作品,《军民大生产》《绣金匾》《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歌曲已成为耳熟能详的红色经典歌曲,以华池封芝琴为原型创作的“刘巧儿”更是家喻户晓的典型艺术形象。抗战期间,茅盾、老舍、萧军、顾颉刚等文化名人集聚兰州,发表演讲、创办刊物,让抗战的号角在黄河之畔吹响,为全民抗战鼓与呼。在兰州城北的国民党监狱里,王洛宾为狱友女儿创作了人性至美的赞歌《大豆谣》。这些不胜枚举的红色文化,是革命年代的先锋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巨大力量。

四是革命精神生生不息。中国共产党带领甘肃人民在民族复兴的漫漫征程中砥砺奋进,每一次探索实践、每一回驻足停留、每一次流血牺牲、每一份辛勤耕耘,都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足迹,积淀了深厚的红色基因,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在陇原大地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征程中,孕育和铸就了南梁精神、三军大会师精神、红西路军革命精神、铁人精神、定西“三苦精神”、庄浪梯田精神等一系列具有丰富时代内涵的革命精神,形成了独特的甘肃革命精神谱系。这些革命精神深深植根于甘肃自然和人文的丰厚土壤,熔铸于陇原大地革命改革建设的火热实践,成为党的革命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红色基因不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必将不断激励陇原儿女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奋勇前进。

二、从顶层设计、开发程度、宣传营销、综合效应看,甘肃红色旅游产业发展问题不少、挑战艰巨

甘肃是旅游资源大省,许多资源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作为甘肃省旅游业品牌之一的红色旅游, 经过多年发展,建成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成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长期以来,受理念、资金、技术、机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严重制约了红色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我省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其丰富的资源状况、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其他红色资源富集省份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使得红色资源优势没有完全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顶层谋划不足,点分散、线路长,导致相互封闭、单打独斗。各级各有关部门没有真正把保护和开发红色资源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对发展红色旅游重视程度不够。红色旅游资源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和利用,全省红色旅游资源分布较为分散,红色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机制因历史原因,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归属不一,市州、县区之间缺乏交流、借鉴、互动,与周边省份在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等领域合作范围狭窄,仍处于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的状态,联动机制没有形成,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难以连线成珠、聚沙成塔,影响全域旅游发展。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资源多、开发少,造成“有盆景、没风景;有景点、没景区”。我省红色旅游资源大都分布在远离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的偏远落后地区,交通不便利,基础条件普遍较差。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红色旅游整体投入不足,比如湖南、安徽、广西等省设立了红色旅游专项资金推动红色旅游创新发展。我省资金投入不足造成红色景点住宿、餐饮、购物、游览步道、观赏休憩等服务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接待能力较差,游客“进不去、出不来、住不下”。绝大多数红色场馆主要靠政府补贴勉强维持运营,没有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大多数红色景区以纪念碑、纪念塔、塑像、展览等为主,开发深度不够、水平不高,设计运行雷同现象突出、缺乏新意,还停留在遗址遗迹参观、简单的图片和物品展示阶段,红色资源底蕴内涵挖掘不够,除机关干部、部队和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外,缺乏对普通游客的吸引力,很多游客是“不来向往、来了后悔、一次就好”。

三是宣传推广不足,景点多、品牌少,仍然“藏在深闺人未识”。甘肃许多红色资源与人文、自然环境资源相互融汇、相得益彰,一些红色旅游景区也是风景名胜区。虽然我省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满天星星,难见月亮,真正在全国叫得响的红色旅游品牌寥寥无几。主要原因还是宣传营销手段落后单一,缺少特色鲜明、品牌化的红色旅游宣传口号和产品。在联合邻近省区共同推广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与产品方面有所欠缺。同时,红色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普遍不高,研究、策划、宣传、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有故事不会讲,好故事讲不好,讲出来传不开”的问题比较突出,像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腊子口战役遗址、哈达铺红军长征旧址、会宁红军长征会师旧址等一些重要红色景点的外界知晓率仍然不高,甚至不少甘肃人都不清楚陕甘边根据地,许多红色资源仍处于藏在深闺无人知的尴尬境况。

四是融合联动不足,潜力大、效益差,只能“守着金碗讨饭吃”。红色文化资源在开发设计上未能很好地与历史文化、自然资源、风土人情等融合,没有实现真正的协作开发,削弱了其经济价值,难以形成差异化优势。红色旅游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经济效益低,红色资源优势没有真正转化为旅游产业发展优势。大多数红色景区的游览方式比较单一,游览过程缺乏互动性、参与性和体验性,依然为“走马观花”的传统模式,多以“过境游”“一日游”为主,加上消费项目少,旅游产品单一,存在“游客多、消费少”“走得急、停不下、留不住”等问题,难以给当地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与井冈山、遵义、韶山等红色旅游热点景区相比,差距较大。2018年,我省红色旅游共接待游客3141.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6.2亿元,同比增长21.3%,但贵州省仅遵义市红色旅游景区综合收入就达297.33亿元,是甘肃全省的3倍多。

三、抓住历史机遇,做好“红色文章”,甘肃红色旅游产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指出,“要讲好党的故事、红军的故事、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这些重要论述为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带来了难得历史机遇和政策机遇。结合自己的思考,我认为发展红色旅游,重点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设红色旅游强省。建立健全具有权威性的领导机构,加强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以建设旅游强省为目标,大力实施旅游兴甘、旅游富甘战略,重点打好红色旅游牌,策划打造一批红色文化地标。充分利用建设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有利契机,以打造主题公园的思维和开发体验项目的理念引领新时代红色旅游发展,使其成为促进革命老区经济振兴、文化繁荣、社会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力争把甘肃打造成为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吸引力强、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中国红色旅游新高地,实现红色旅游资源大省向红色旅游强省转变,推动红色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最大化。

二是做到双管齐下,提高红色资源利用水平。设立红色旅游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加大对革命旧居旧址维护、景区道路建设和红色旅游项目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停车场、公厕、游客服务中心、标识系统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景区接待服务能力。谋划实施一批支撑能力强、发展后劲足、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资源开发项目,加大项目带动效应。开发手机红色旅游景点APP,完善其导游、导览、导服、导购功能,实现“一部手机游陇原”。持续加大讲解员培训力度,全面提升红色旅游讲解员的能力和素质,不断丰富讲解解说内容和形式,讲好甘肃红色故事,传播甘肃红色文化。

三是深度挖掘文化内涵,精心谋划旅游项目。加强红色旅游与甘肃特有的始祖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草原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乡村文化的深度融合,注重突出当地红色文化特色,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大做文章,积极开发体验型红色旅游项目与红色旅游演艺产品,推动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风味食品、土特产品、红色旅游工艺美术品等特色旅游商品的研发与生产,能够让游客乃至更多的人带走“甘肃记忆”。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户外体验、文化演艺、特色美食等复合型旅游产品,既能让游客在甘肃“吃”有特色、“购”有商品、“娱”有活动,还能传播推广红色文化,让游客能够“游有所获”。

四是加大营销推广力度,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创新红色旅游宣传营销模式、手段、载体,提高甘肃红色旅游在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拍摄红色宣传片、红色微电影、精彩短视频,在微信公众号和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上播放,积极推介红色景区、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使红色旅游资源活起来、动起来、传出去。红色旅游景区还要围绕主题,适时推出一些富有特色、吸引力强的旅游节事活动。例如革命生活体验、红色歌会、战斗遗址游戏体验等,增加红色旅游的丰富性和吸引力。还可以利用影视剧、文学作品等扩大宣传,推动红色旅游发展。

五是推进区域战略合作,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以打造全国知名红色景区为目标,加强与陕西、宁夏等省红色旅游景区的横向联合,强化区域合作,重点突出庆阳、南梁、照金、延安、固原等地红色资源优势,加强旅游项目的推介和对接工作,连点成线、资源互补,区域联动,互为集散地,互相送客源,共同推广陕甘宁革命老区红色旅游主题线路,共同做大陕甘宁边红色旅游市场,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擦亮甘肃红色旅游品牌,不断提升甘肃红色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提升“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品牌的知名度和认同感。(作者系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原文刊载于2020年《调查与研究》第4期 )

(责编:管理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