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室动态 >> 正文

刘正平:高度警惕和防止地方党史研究宣传中的历史虚无主义

2021-01-08    作者:刘正平    来源:甘肃党史网    点击:

 历史虚无主义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物,在中国以“四史”、党和国家领导人、英雄模范人物为重点攻击对象,连续十年被人民网评为“年度十大社会思潮”,危害性不容小觑。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意识形态领域监管的加强和党史研究工作的深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得到有效遏制,但并未偃旗息鼓。它们从赤裸裸的硬性攻击转向柔性渗透,以更为隐蔽的传播方式和渗透手段出现在社会文化生活各个领域,企图解构主流价值观,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而煽动推翻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党史工作者要高度警惕和防范,尤其是在地方党史研究和学习中,由于许多敏感事件和人物研究还没有定论、某些特殊时期的历史留存下来的史料较少等原因,极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

  拿甘肃来说,作为西北地区最早建立中共组织的省份之一,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发生过许多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孕育形成了南梁精神、会宁大会师精神、红西路军革命精神等精神瑰宝,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过局部性、暂时性的挫折与失误。历史虚无主义总是忽略历史的客观规律,割裂整体与局部、普遍与特殊之间的辩证关系,漠视伟大成就,紧盯挫折失误,拿陕甘革命根据地“肃反”、红西路军征战河西、甘肃反右派和“反右倾”斗争、20世纪60年代大饥荒、夹边沟事件等大做文章,肆意虚化和歪曲党的历史,丑化、妖魔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历史,从而达到催生“颜色革命”的政治目的。可以说,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是地方党史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需要时刻高度警惕。

  警惕以支流否定主流,碎片化解构党的历史

  历史是一条蜿蜒曲折的长河,这条长河中既有主流也有支流,有时奔涌向前、有时细流涓涓,研究和看待历史要把握趋势、整体、主流。而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忽略历史的整体性,把历史分割成一个个碎片,用局部和碎片去否定全部和整体,用支流去否定主流。他们往往打着学者的幌子,披着学术的外衣,有意裁剪历史中某个方面、某个环节、某个点,或选择某种有利于自己的材料,以微观层次的细枝末节曲解宏观层次的历史进程,以得出预设结论。例如,将红军长征中张国焘个人分裂主义行为上升到党组织,进而否定红军长征史、抹黑长征精神;过于扩大甘肃大饥荒中地方党组织负责人的负面作用,进而攻击甘肃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等等。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历史虚无者更是将碎片化解构历史的“本领”发挥到了极致,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无限放大失误和过错,动辄就要全盘否定、重新评价、细节揭秘,而对于反面人物,他们却想方设法挖掘其身上的“闪光点”,企图为历史罪人翻案,从而瓦解主流价值观。在他们的粉饰下,残暴贪婪的西北军阀马步芳摇身一变成了“环保先驱”“抗日英雄”,大汉奸汪精卫成了文学艺术修养极高,又深情款款的翩翩君子。而对于他们的罪恶行径,通常是只字不提。历史虚无主义者们这些断章取义、穿凿附会的“戏法”,实际上是一种建立在以偏概全的逻辑研究方法之上的“障眼法”,无异于盲人摸象、管中窥豹。

  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把握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党的历史的主流和整体,局部性、暂时性的失误与挫折是支流和部分。如果用部分抹杀整体,解构、抹黑党的历史,那就是片面的、错误的,是不符合基本事实和历史发展主要趋势的。在党史学习和研究中,切忌道听途说、盲目跟风,为博人眼球而发表一些华而不实的言论,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严格遵循党的两个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精神,坚决与党中央关于重大党史事件、重要党史人物的观点、口径保持高度一致。切忌不明原委、妄下结论,根据单方面史料、碎片化史料去研究党的历史,要坚持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用发展、联系、实事求是的眼光看待和认识历史,用全面、辩证的唯物史观来记述和研究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细致深入的研究分析之上,辨别后发声,守正而创新,不断丰富党史研究成果。

  警惕以主观代替客观,肆意曲解党的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是以主观意志、主观想象和主观臆断为逻辑起点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实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相对于在学术领域的有意解构、巧言诡辩,在文化娱乐领域,历史虚无主义更加肆无忌惮,随意编造、曲解党的历史,无中生有地“编出”自己想要得出的某种结论。它们善于通过对没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的简单推理,得出与历史事实截然相反的结论。例如“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武装斗争破坏了社会秩序”“国民党马步芳部阀维护了西北的社会稳定”等奇谈怪论。利用大众视野的认识盲区和误区进行诱导,更是历史虚无主义者的惯用手法,他们采用符合大众心理和娱乐习惯的文化消费形式,通过影视作品、通俗小说和网络段子等文艺表现方式,随意编排杜撰党的历史,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蒙蔽。例如,面对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他们发出了“人的胸膛怎么可能挡住机枪的疯狂扫射”的疑问;面对人民的“螺丝钉”雷锋,他们又发出“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为什么全写进了日记里”的疑问。其背后的深意是通过揶揄的手法引发民众自我联想,暗示黄继光、雷锋为“人造英雄”,从而达到其扰乱人们对英雄的正确认知,瓦解民族精神的目的。近年来,这种情况愈演愈烈,邱少云、董存瑞、刘胡兰等民族英雄都成为他们揶揄、戏说的对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曲解与污蔑,党史工作者不仅要提高辨别能力,还要坚守舆论阵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给予有力回击。要修好党的红色家谱,把党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讲清楚,把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讲明白,使人们能够在更加全面翔实的史料基础上准确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深度认可党领导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资格。要守住党员“红”的底色,对贬损英雄人物、消解英雄精神的言论,主动发声亮剑,坚决给予回击,细心考证历史资料,客观还原历史真相,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牢牢掌握住党史研究领域的叙述权、阐释权和话语权。

  警惕以个体记忆消解国家记忆,逐步虚无党的历史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历史虚无主义的问题指向变得更为隐晦,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和新动向。其侵蚀的重点从学术研究走向日常生活,从专业知识分子走向普通大众,通过对特殊人群个体记忆的无限放大来重构历史的细节,逐步虚无党的历史。近年来,在历史虚无主义者别有用心的鼓噪和炒作下,围绕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回忆录、日记、人物访谈录和历史杂谈等书籍大量出版,一些电视台和网站也开辟了“讲述”之类的栏目,使得个体记忆成为关注的焦点。本身监管难度较大的自媒体更是成为历史虚无主义大放厥词的重灾区。与大党史相比,地方党史的知晓度还有待提高,大众的认识多有盲区,更容易被少数人的一面之词所蒙蔽。例如,一些有关于20世纪60年代甘肃大饥荒、夹边沟的纪实、纪事、影视作品、回忆录过分夸大人口非正常死亡的数量和造成的影响,在西方国家受到热烈追捧,国内外敌对势力不断借此事攻击中国共产党,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了恶劣的负面影响。这类以自身历史为对象和以自身需要为取向的所谓“自述史”,以普通人为叙述对象,更容易引发人们的同理心和认可度。以至于有一些党史研究者也被蒙蔽,把这些片面的“口述史”当成了历史真相的证据,充当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帮凶”。我们要时刻高度警惕,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跳出历史虚无主义一叶障目的“陷阱”,深刻认识到单方面记述普通人生活艰辛的历史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是片面的、孤立的,根本不是历史的全貌。如果不对这种错误思潮加之扼制,长此以往,个体记忆将会在潜移默化中消解国家民族记忆,尤其是对正处于人生学习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和定型的青少年将会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不利于红色基因的传承。

  为此,我们要不断提高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准确研究其在不同人群中的影响表现,精细分析其理论观点、史料运用、叙述方式、社会心理基础,把握其传播特点及发展变动的趋势,对症下药,釜底抽薪,有效扼制这一错误思潮的蔓延。要积极推动党史研究成果转化,加大党史宣传教育力度,研究成果不能全是阳春白雪,成了高头讲章,要充分运用新媒体等方式推动党史知识通俗化、大众化、社会化。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现实视角,用短小精悍、易于传播的讲述方式,深入浅出地将大众感兴趣的党史故事讲得有血有肉、通俗易懂,以小切口折射大主题,以小故事讲述大道理,生动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严格把好政治观和史实观,切勿出现“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这样违背常理的狗血情节,反倒被历史虚无主义钻了空子,成了“低级红、高级黑”。只有坚定不移为人民群众传达出真实的历史和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我们才能撕破历史虚无主义的伪装,让它无所遁形。

  历史是民族和国家安身立命的基础,党史、国史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根基与血脉,决不能成为任人打扮的玩偶,更不能成为敌之利剑。我们要尊重历史、捍卫历史,坚决同历史虚无主义做斗争,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新中国、新时代的故事,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系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责编:管理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