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室动态 >> 正文

从一艘红船出发到掌舵中国巨轮

2021-03-19    作者:刘正平    来源:《甘肃党史》2021年01期    点击:

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了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出发,紧紧抓住政治建设这个根本,积极推动党的政治建设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观点,指引党的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奠定了党自身建设的坚实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从革命党的职能使命出发,明确了党指挥枪、党的集体领导和统一领导、支部建设、党管干部等重大原则和制度,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成功执掌全国政权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1921年7月,在浙江嘉兴的一艘红船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启了在革命战争条件下对政治建设的初步探索。我们党一成立,就在纲领中明确宣示了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接消灭阶级差别的政治目标。党的二大进一步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党的四大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为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和夯实党的政治基础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1927年,中共五大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正式提出“政治纪律”的概念,强调了政治纪律的重要性,并明确了其核心内容是“中央应该强毅地实行集体的领导”。同年,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共产党人逐步认识到武装夺取政权、建立独立军队的重要性,决定发动南昌起义,成立了党的前敌委员会及团、营级党的领导组织,开始了在军队进行党的政治建设的初步尝试。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进而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重要思想,使党在政治上前进了一大步,从而开创了党领导下的武装革命新篇章。之后,三湾改编提出并实行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做法,古田会议进一步提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一根本原则,使中国共产党成为军队的坚强领导核心。

长征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继续在斗争中探索。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在民主集中制原则下产生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领导方式和体制建设作出了决议,确定了党的政治领导的核心。9月召开的俄界会议第一次系统地揭露了张国焘分裂主义错误,坚持了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确主张,加强了党对红军的领导,极大地维护了党中央权威和团结统一,是检验党指挥枪、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的重大考场,是开展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正确进行党内斗争的光辉典范。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设抗日民主政权,党在政治建设上不断寻求新突破。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党内民主”的概念和党内“四个服从”的新理念,提出了党管干部的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政治建设理论。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①]这一目标指向的设定,对应了当时党的三项基础性建设领域范畴,即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以延安整风为起点,经过六届六中全会决议,使全党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上的一致,全党统一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实现了全党思想的高度统一。在抗日根据地确立的“三三制”原则、“一元化”领导方式,实现了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结合,改善了党的政治领导。1945年,党的七大提出“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建设”的建党思想,阐明了加强党的政治领导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思想基础。七大通过的《党章》,将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重申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从这时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涵盖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党建布局体系基本成型。

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我们党从政治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入手,开展了提升军队战斗力的整党、整军运动。1948年1月,毛泽东起草《关于建立报告制度》,探索建立完善请示报告制度;9月,起草《关于健全党委制》,对加强党的集体领导作出制度性探索和尝试。各解放区结合土地改革开展了整党运动,加强了民主政治建设。人民解放军在作战间隙用“诉苦”(诉旧社会和反动派压迫之苦)和“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的方式在解放区范围内开展了民主整军运动,是我们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创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政治建设上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强政治基础,使我们党从一个仅有五十几个人的党蜕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开启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新纪元。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从执政党的历史使命出发,突出强调了党的作风建设、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持民主集中制等方面的制度和原则,积极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政治建设的途径,为我们党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成为在全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党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优良传统,对全面执政条件下党的政治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针对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命令主义严重、贪污腐化、违法乱纪等思想上政治上的严重问题,从1950年5月开始一直到1954年春,党中央先后组织开展了全党整风运动、整党运动以及“三反”运动,使全党在政治上更加坚定、成熟,明确了政治方向,坚定了政治信念,党内不良作风得到较大改善,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但是从1953年起,党内宗派主义开始抬头,出现了“高饶”反党事件,极大破坏了党的团结统一,造成了恶劣的政治影响。1954年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专门对增强党的团结作出部署,提出“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②],明确“党的团结的唯一中心是党的中央”[③],这是过渡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全会还批准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继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探索提供了重要遵循,使各项恢复和建设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序展开,使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重要转变。1956年9月,党的八大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政治路线,明确提出执政党建设问题,强调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在政治建设上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找到了明确的政治方向,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遗憾的是正确路线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在此后的一段时期内,党的政治建设开始走上曲折的探索之路。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明确了讲政治、举旗帜的政治生活主基调,完成了政治体制改革、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政治建设的目标任务,为中国共产党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强的政治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治建设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党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带领下,全面展开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党和国家政治生活逐步恢复正常。1979年,邓小平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新时期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纠正了当时存在的“左”和右的错误观点,统一了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政治思想,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在政治上的成熟。党中央认真总结和汲取以往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经验教训,开始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制定完善了组织、选举、统战等制度,使社会主义民主走向制度化、法制化。为提高党的政治能力,党把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人作为党的建设重要内容,邓小平明确指出,选人用人的主要政治标准就是“为人民造福,为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贡献”,并提出逐步实现各级领导人员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要求,为检验党员干部政治本领提供了重要标准。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标志着党的政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为党的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

十三届四中全会纠正了因放松党的建设造成的严重失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1992年,党的十四大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写入党章,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作出了战略部署,对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具有重要意义。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要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十四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讲政治”的概念,随后党内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党性党风教育,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 “举旗帜”的问题。“旗帜鲜明讲政治”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逐渐凸显,“讲政治”“举旗帜”成为党内政治生活的主基调。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对提高党的政治能力有了新要求、新挑战。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强化党的政治领导。十七大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2005年,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重大命题。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全党深入开展了以学习“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政治领导不断强化。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在政治建设上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得到全面推进,党的政治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增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大局,进一步明确了政治建设的基本内涵和要求以及在党和国家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作用不断凸显,引领中国共产党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新征程,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迈向了新境界。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明确阐释了坚持党的政治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同时指出:“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十八大修订的《党章》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三大建设的整体布局,扩展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五大建设,并提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把政治领导摆在了首位。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突出强调党的领导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依然是首要的。2014年10月8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指出从严治党的一切努力要“集中到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上来”。从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到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再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逐步形成中充分体现,成为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党的领导的重要地位,指出“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⑤]随着党的核心地位的逐渐凸显,党的政治领导不断强化,为党的政治建设打牢了根基。

围绕坚持党的政治领导这一核心,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与实践实现重大突破、取得丰硕成果。2016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首次公开提出增强 “四个意识”。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将“四个意识”写入党内法规,并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摆在了突出位置,强调了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明确了习近平总书记是党中央的核心。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四个自信”。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2018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正式明确提出了“两个维护”。“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等党建理论的创新不断丰富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内涵。“旗帜鲜明讲政治”、防止“七个有之”、做到“五个必须”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的重要要求的提出,推动党的政治建设实践全面深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的出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开展,整饬党风、惩治腐败的持续深入,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净化,党的政治建设阶梯式推进,理论和实践都逐渐走向成熟。

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首次把“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丰富了党的建设内容,突出强调“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确定了政治建设的首要地位、统领地位、核心地位,阐明了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明确了政治建设的“根”与“魂”。2019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事关统揽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和基本内容,丰富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和外延,构成了完整的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体系。2019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不断强化党的政治领导。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越来越突出,党的政治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明显。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在政治建设上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牢牢抓住坚持党的政治领导这一核心内容,并将其全面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的方方面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百年基业,中华脊梁。中国共产党从一艘红船出发,经过艰辛探索与不懈实践成为了掌舵中国巨轮的大党。瀚海航程,政治建设犹如一盏明灯,为我们党不断实现自我净化和提升指明了方向、照亮了前程,使我们党面对风雨依然初心不改,经历黑暗始终使命不怠,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党的政治建设逐渐融入到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制定落实、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统筹推进之中。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党的政治建设这盏明灯会一如既往地照亮这艘巨轮驶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航程,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新的辉煌。

 

[①]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3页。

[②]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11页。

[③]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11页。

[④]习近平在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2014年5月9日)。

[⑤]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2015年2月2日)。

 

(责编:党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