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队里的“娃娃班”

2020-03-02    作者:    来源:甘肃党史网    点击:

游击队里的娃娃班.jpg

当年,刘志丹领导游击队在陕甘边界展开对敌斗争,捷报频传。随着队伍的不断扩大,组建了一支少年武装——红军少年先锋队,他们共有十几个人,大些的15岁,小些的才十一二岁。在党的领导下,这支少年武装南征北战,屡建奇功,留下了一系列传奇故事。

那是1931年,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刘志丹正带领红军游击队在桥山中行进。走在队伍前面的刘志丹突然发现雪地里躺着两个孩子,他急忙跑过去摸了摸还有气息,经抢救孩子苏醒了。原来,这两个少年是来投奔刘志丹的,他们一个叫王有福,一个叫赵玉杰,因为不愿忍受土豪劣绅的压迫,想参加革命队伍,路上又冻又饿,竟昏了过去。刘志丹非常感动,就收留了他们。后来又有十多个穷苦孩子也陆续来到游击队,他们大都十三四岁,最小的小柱子只有11岁,也嚷着要参加游击队打仗。

刘志丹、谢子长见他们年纪小,担心受不了苦,就劝他们回去,说等长大了再参加队伍。谁知,这些少年儿童一点也不示弱,口气坚决:“我们情愿跟着刘司令干革命,不怕艰苦!”

这些少年很懂事,每天跑前跑后给游击队帮忙做事。当游击队训练时,他们还有模有样地学着操练。刘志丹见他们意志坚决,就对身边的谢子长说:“那就成立一个娃娃班吧。”

游击队里的“娃娃班”就这样正式成立了。王有福任班长,总指挥部还派来了一位指导员——边德荣。边指导员每天领着娃娃班操练,还教他们唱歌、讲故事,很受孩子们的爱戴。

别看这些娃娃们年龄小,打起仗来却一点也不含糊,机智灵活,敢打敢拼。有一次,15岁的王有福在睡梦中惊醒,他听到附近艾蒿洼村一带传来枪炮声,立即叫醒小伙伴提着小马枪、大刀,飞一样冲到艾蒿洼山梁上。冲下面一望,一支国民党军队正向村里的游击队驻地发动进攻,黑压压一大片,机枪“突突突”地响。巧的很,这支队伍正在他们的脚底下。王有福立刻下令:“狠狠地打!”于是,子弹、手榴弹,土块、石块一起飞向敌人阵地,敌人以为游击队抄了后路,一下乱了阵脚。趁着这个机会,村里的游击队马上反击,消灭了敌人。事后,人们把“娃娃班”夸了好一阵,说他们:“出奇兵,捣敌营,真英雄!”

1932年2月12日,在正宁县三嘉塬,举行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授旗典礼大会。会上,陕甘游击队领导人谢子长宣布“娃娃班”改名为“红军少年先锋队”,刘志丹亲手把一面队旗授给了少年先锋队队长王有福。红军少年先锋队成立后,跟随红军游击队打土豪、分粮食、学文化、学军事,渐渐地,都成了能打仗、能站岗,又会做群众工作的红军战士。 

在1935年10月的直罗镇战役中,红军少年先锋队的孩子们也立下了功劳。直罗镇战役打响后,孩子们巧妙配合正规军作战。一开始,他们看到敌人炮火密集,许多红军战士牺牲的场面后急得要哭。这时,小柱子看西北风刮得猛,忽然心生一计。他们用干粮袋装上细面子土,摸到敌人阵地后面,把细面子土向空中扬撒。西北风吹着尘土向敌人阵地飘去,像浓雾一般,搞得敌人睁不开眼,打不准枪。小战士们趁敌人大乱,一阵手榴弹扔过去,敌人的机枪变成了哑巴,火力点被拔掉了。直罗镇战役结束后,红军少年先锋队受到了上级表彰,刘志丹更是赞不绝口。

后来,红军少年先锋队发展到300多人,被编为三个少共连,一个少共营。全面抗战开始后,这些小战士们又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抗日战场,立下了许多功劳。

(责编:党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