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 别 小 学

2020-03-02    作者:    来源:甘肃党史网    点击:

特别小学.jpg

正是金秋时节,太阳火辣辣地照在山梁上。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正吃力地行走在羊肠小道上,脸上汗珠子叭嗒叭嗒往下落,砸在尘土上。

在闫洼子村一农户家门口,“眼镜”年轻人停下了,用手敲了几下门,一个白胡子老汉迎出来。

“我是刘志丹派来动员儿童入学的,听说你家有学龄儿童,到我们学校上学吧!”

“我们家穷,缴不起学费呀!”

“我们学校是专为穷苦人办的,不收学费,您一百个放心!”

这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叫王俊(又名霍建德),是南梁列宁小学校长。每到开学的时候,他都和老师们上门动员老百姓的孩子入学,学生多时曾达到60多人。

1934年2月,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在南梁成立,为配合革命斗争需要,具有远见卓识的刘志丹、习仲勋等领导同志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他们委派边区政府的文化委员长蔡子伟同志,借用四合台村群众窑洞三孔,办起了边区第一所工农兵自己的学校———列宁小学。同年11月,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南梁荔园堡(今华池县南梁镇荔园堡村)宣告成立后,列宁小学又迁移到转嘴子。

当时,因边区经济困难,学校的设施十分简陋:黑板是用石板做的;课桌是木板架起来的;凳子是用石块垒起来的。可孩子们却很开心,他们都是穷人家的娃娃,做梦也没有想到这辈子还能念书。

就连教材也是结合华池的风俗民情和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由教师自己编写的:“马克思是谁呢?是世界革命的领袖。他终生领导着我们穷苦人革命,还把穷人革命的办法指示了出来。”放学路上,学生们还唱着张景文老师编的歌曲:“穷苦大众一条心,跟上红军闹革命,打土豪呀分田地,穷人能过好光景,嗨嗨呀呼嗨,穷人能过好光景。”教师们结合实际,一面教文化课,一面带领孩子们参加社会活动,经常上集市、下村庄,向群众宣传“闹革命,打江山,穷苦人儿把身翻,要想把穷根剜,跟上红军上前线”等革命道理。

陕甘边领导人刘志丹经常来学校讲课。他讲的战斗故事经常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讲的:“红军夜入虎穴,敌营长还在热被窝里睡得正香呢,红军已经从天而降,冰冷的枪口对准了他的脑门……”这些故事听得同学们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同时也受到了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国民党反动派经常侵扰边区,每当遇到打仗,老师们就带领学生搬到安全地带继续办学。

从学校开办到全国解放,十多年时间里,这所学校共培养出210多名学生。他们思想进步,有文化,能劳动,在以后的革命和建设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解放后,华池县人民政府将列宁小学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华池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南梁小学与初中合并,改称为华池县列宁学校。现在,列宁小学的教学条件可谓今非昔比,教学规模逐年扩大。可是,人们不会忘记当年这所学校所经历的艰辛历程,并决心把优良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

(责编:党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