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锡五与民为伍留佳话

2023-07-24    作者:    来源:《陇原红故事》(第2辑)    点击:

马锡五与民为伍留佳话-94页_副本.jpg

1930年,马锡五参加红军后,曾经是刘志丹、习仲勋等革命先辈在陕甘边开展武装斗争的得力助手。之后,又历任陕甘省苏维埃政府经济部长、陕甘宁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陕甘宁边区庆环分区、陇东分区专员等职务。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他那种勤政廉洁、率先垂范的品质,深入群众、贴心为民的精神,不拿架子、与民为伍的作风,都给陇东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42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为马锡五题词“一刻也不离开群众”,对他这种优良作风和高尚品质给予充分肯定。

1936年7月,陕甘宁省党政机关由陕北吴起镇刘家渠村迁至甘肃环县河连湾。省苏维埃政府初到河连湾,住房困难,马锡五和同志们只得借宿当地农民家。为了不干扰农家,不增加群众的负担,他和大伙开会商议,决定自己动手修庄挖窑,解决住宿困难。在火辣辣的阳光下,他和机关同志们一道,掘崖面、挖窑洞、平院落、打土坯、搭土炕……每天天麻麻亮,他就早早起来吹口哨督促大家起床,晚上最后离开工地。劳动乏了,大家围在一起听他说笑话。他那诙谐、有趣的谈吐,往往惹得大家捧腹大笑,忘了劳累。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共新修窑洞一百多孔,很快解决了住宿问题。在这种艰辛的劳动中,他既是优秀的指挥者,又是踏实的劳动者,群众感慨地称呼他为“苏维埃政府的土匠头”!

马锡五虽然身为党的领导干部,但他深入基层、关心群众的本色从未改变。在担任庆环分区专员期间,为了让群众尽快了解共产党,使党真正扎根群众之中,他经常到老百姓家里去,坐在炕头上,有说有笑,问乡亲们有粮没粮,套几对牛,都有啥困难。时间一长,群众就把他当自家人了,曲子城的大人小孩,谁见了都愿意跟他打招呼,说几句话。当地群众感慨地说:“共产党的官就是跟国民党的官不一样!过去国民党环县县长上街都坐几人抬的大轿,街道上的群众老远看见就得赶紧让道。马锡五这个管县长的官,不但和咱老百姓一模一样,而且还对我们怪亲切的!”

马锡五不仅自己贴近群众,而且对每一个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也都严格要求。庆环分区专署迁到曲子不久,机关生活使一些年轻同志滋生了优越感。当时这里的有钱人时兴戴墨镜,穿二毛皮袄,机关个别同志也去模仿。马锡五发现这种情况后很生气,在会议上批评说: “我就讨厌一些人讲穿讲戴讲排场!我们共产党是为穷人谋利益的,不是学着当财主的。如今戴墨镜、穿二毛皮袄的有哪一个是实实在在的庄稼人?有啥值得学的!”他严肃而直率的批评,对大家教育很大。同志们心里清楚,他是怕个别同志脱离群众,损害我党刚刚在群众中树立起来的威信啊!他还常常耐心地教导身边的同志: “咱们是共产党的干部,共产党的干部就应该首先把老百姓的事儿挂在心上、拿在手上……”“我们的政权是人民的政权,所以,我们脑子里要时常记住群众的疾苦,注意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关心群众的利益。如果忘记了群众,办事违背群众利益,我们的工作就失去意义。”

担任陇东分区专员之后,马锡五除到各县、区、乡了解情况外,也常常一个人随身携带一件生产工具,到庆阳县城附近的群众家中或者田间地头,找农民拉家常,了解情况。到了那里,他一边和农民一起干活,一边攀谈。起初人们都把他当领导尊敬,说话、办事也也很拘泥客气。但时间长了,次数多了,群众也就习以为常了,都拿他当知心朋友或自家人看待,老远里看见他来了,就会顺口亲切地喊上一声:“马专员,你来了!地头上罐子里有喝的呢!”他也不客套,不推辞,口渴了就到地头上提起水罐子喝上一气,接着跟农民一起干起农活来。农民们如果一段时间不见马锡五,就会相互打听:“马专员这段时间不知道在忙啥哩?”这样―来,他在县城附近的西河湾、五里铺、崭山湾等处交了许多农民朋友。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中都有些什么问题,农民有什么意见和要求,都愿意向他谈。在专署机关,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不时有农民群众来找马专员,或向他反映情况,或前来看望他们的“老朋友”。

一次专署开会,人都到齐了,却不见主持会议的马锡五专员。工作人员李顾云跑遍分区所有机关却怎么也找不见马锡五,后来才发现,他正赤着双脚和农民一起抓粪种洋芋哩:―根栓斗的带子挂在肩头,粪斗靠在胸前,他手抓洋芋和肥料在一步一步点种。正午的太阳烤得他满面油汗,汗水在他脸上留下了一道道痕迹——马专员有板有眼干得正起劲哩!李顾云有些抱怨,嫌他出门不招呼一声。马锡五忙不迭笑着向小李道歉,还当场为自己立下规程:以后有事外出一定告诉通讯员。

在庆城一带,一提起马锡五,农民群众无不交口称赞:他是老百姓的“好专员”,更是一个和咱一样的地地道道的“庄稼汉”!


(责编:管理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