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点赞的小吃,“走”出一片大产业

2023-02-24    作者:明史轩    来源:2022年12月14日《党史信息报》2版    点击: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沙县小吃,不仅是风靡全国的“国民美食”,更是数以万计沙县人赖以生存的产业。沙县能将小吃做成大产业,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的关心和推动至关重要。担任总书记后,习近平同志又一次到沙县调研,为沙县小吃产业再出发指明方向。

始于小山村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村口大石上,镌刻着“沙县小吃第一村”7个大字,表明这个山清水秀的古村落,是沙县小吃走向全国的起点。沙县自古为闽西北重要商品集散地,沙县小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来自于古时中原黄河流域中华饮食文化,明、清至民国,沙县与外界来往渐多,人口剧增,五方杂处,南北交流,小吃品种也不断增多。可以说,沙县小吃是源于汉唐,兴于明清,盛于当代。

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沙县小吃名店名点有50多家,食摊比比皆是。50年代中后期,由于粮食统购统销、公私合营,以米面杂粮为原料的沙县小吃一度萎缩。20世纪70年代末,沙县城乡一些厨艺人纷纷到县城和集镇开办小吃摊点或小吃店,沙县小吃再度兴起。20世纪80年代初,小吃摊担开始在街头巷尾和各地集镇涌现,以拌面扁肉为骨干品种的各种小吃店也迅速发展,成为沙县小吃市场的主体。

走向大世界

沙县小吃自闽中山区出发,从小作坊到大工厂,从提篮小卖到连锁经营,从走进城市到走出国门。身处山区的沙县小吃是如何走出大山成为“国民美食”的?这事还得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那时,中国正兴起“下海”和“打工”浪潮,城市流动人口暴涨,对平价的小吃快餐需求旺盛。许多沙县人外出谋生,开始尝试经营沙县小吃,奉行“一元进店、两元吃饱、五元吃好”原则的沙县小吃迅速填补大众消费空白,打响品牌。渐渐地,沙县小吃生意越做越火,农民看到做小吃赚钱,纷纷放下手中的锄头,自发走出乡村经营小吃。从行走的路边小吃车,到路边摊,再到门店经营,如今的沙县小吃已成为有规模的连锁门店,食物品种也从最初的几种发展到现在的几十种,品牌更是广受好评。

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十分关心沙县小吃产业的发展。1999年3月4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指出:沙县小吃业的成功之处在于定位准确,填补了低消费的空白,薄利多销,闯出一条路子,现在应当认真进行总结,加强研究和培训,深入挖掘小吃业的拓展空间。2000年8月8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夏茂镇召开座谈会,强调要加强以沙县小吃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于是,沙县开始举全县之力发展小吃产业,为沙县小吃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组建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建设沙县小吃一条街、注册“沙县小吃”商标、举办小吃文化节,设立沙县小吃产业发展基金,开展小吃数字化建设……2008年,沙县小吃集团有限公司、沙县小吃集团餐饮连锁有限公司的先后成立,标志着沙县小吃产业由“单打独斗”转向连锁经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沙县小吃集团公司对各地加盟店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管理,在得到消费者认可的同时,将沙县小吃推向了国际餐饮市场,已向72个国家和地区申请注册“沙县小吃”商标,覆盖66个国家和地区,并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7个国家设立16家沙县小吃餐饮连锁加盟店,有沙县小吃门店174间。2015年沙县小吃作为福建省唯一代表,入驻上海世博园“中华美食街”展示经营;2018年作为中国美食唯一代表,亮相韩国平昌冬奥会美食展。

“破圈”再出发

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沙县夏茂镇俞邦村考察,详细了解沙县小吃发展现状和前景。他指出,沙县小吃在现有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还要探索,还要完善,还要办得更好。现在的城市化、乡村振兴都需要你们,这就叫做应运而生,相向而行,我希望你们再接再厉,继续引领风骚!

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沙县小吃产业发展再出发指明了方向。三明市专门成立市沙县小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三明市实施“五项提升”推进沙县小吃产业发展再出发行动方案》,推动沙县小吃朝着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转型升级。沙县小吃的产业链不断延伸,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正涌入沙县,包括原料生产、物流配送、餐饮服务、文旅康养等在内的产业集群迅速崛起。

眼下,沙县小吃牵手美团、山东惠发集团等,在智慧门店、产品研发、线上布局等方面描绘新蓝图;发布“沙县小吃家族”卡通IP形象、打造亲子主题乐园、运营全国首家沙县小吃体验式旗舰店……开启全方位“破圈”新阶段。


(责编:管理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