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山:那棵树,那群兵

2023-02-24    作者:景利君 曹圣杰 付晓辉    来源:2023年2月15日《党史信息报》2版,文章摘编自《实践》《解放军报》    点击:

北疆三角山,执勤官兵登上哨楼。虽然他们脸上还挂着青涩,但站立的姿态像哨楼旁那棵樟子松一般挺拔。树就是兵,兵也是树。边防线上,屹立挺拔的是根深叶茂的常青树,是不畏艰险的士兵。三角山很远很苦,冬天天很冷、雪很大……深深关爱暖兵心,殷殷嘱托系边防。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内蒙古考察的第一站,就是位于大兴安岭南麓中蒙边境的内蒙古军区三角山边防连。

沿着58级台阶,登上三角山哨所,纵目远望,一片连绵起伏的丘陵向远方延伸,弯弯曲曲的河流在阳光下闪着波光。这,就是中蒙界河哈拉哈河。哈拉哈界河见证着一代代北疆卫士将青春融进祖国大好山河,用热血铸就祖国北疆安全屏障。

1984年初夏,三角山哨所所在边防连连长李相恩带队巡逻,途遇山洪。紧要关头,他拼尽全力推开战友,自己却被湍急的水流卷走,从此长眠哈拉哈河。妻子郭凤荣闻讯赶来,哭倒在哈拉哈河旁。一年后,她登上哨所最高处,一捧土、一瓢水、两行泪,栽下这棵樟子松。郭凤荣期待着,有一天,树能扎根哨所,陪伴丈夫守护边关,守望远方。

从那天起,这棵象征着忠诚、责任的樟子松,就被战友称为“相思树”。从那天起,傲立风雪就成为树的使命。这棵有故事的树,也被赋予了不灭的魂。

来到哨所第一天,指导员就给大家讲哨所“相思树”的故事。事实上,早在来哨所当兵之前,士兵江陆三就听说过这棵树的故事。见到树,他反而吃惊——“相思树”没有想象中高大,却比想象中挺拔。每次风雪过后,他都要看一看那棵樟子松,他坚信:“生命应该像这棵樟子松一样顽强不屈,再贫瘠的土地也要扎下根来。”

一次,新来的军马受惊跳出马厩、一头扎进雪海,营管员陈富军骑马去追。追至哈拉哈河,军马不慎踩碎一大片浮冰,陈富军不小心跌落冰河,拉住军马缰绳,他半天才从冰窟窿里爬了上来。冰天雪地,瘫坐冰河上的陈富军“冻晕了”。一位牧民发现了他,把他带回家,这才让他“保住一条命”。类似遇险,当兵14年的陈富军能说“一箩筐”,提起这些过去他却一笑说:“咱边防军人必须有越挫越勇的能力。”

2014年1月26日,习近平主席踏冰雪、冒严寒视察三角山边防连,勉励官兵“为祖国站好岗、放好哨、守好边”。在哨楼里,他仔细察看执勤设施和内务设置,亲切地为战士们整理装具。在哨位上,他听取哨所情况汇报,随后拿起笔,在执勤观察登记本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动情地说:“今天,我和你们一起执勤站岗。”军委主席和士兵一同执勤站岗,主席与士兵心心相通。

2015年2月16日,习主席又回信勉励该部官兵“推动强军目标在连队、在边防落地生根,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再立新功”。统帅的关爱和勉励让边防官兵倍感温暖,激励着他们扎根边防、守卫边防、建功边防。

“哨兵是祖国的眼睛。”前端视频监控、侦察无人机、巡逻车、视频指挥系统……如今,北疆边防一线的“耳目”焕然一新。新装备的广泛使用,使边防部队的执勤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是定期乘车、骑马、徒步全线巡查,现在是针对监控盲区和管控重点常态执勤,执勤距离大大缩短,全线覆盖次数大大提高。官兵只需坐在屏幕前,便可尽览边防线上的一草一木,做到及时预判、快速反应。

尽管“电子哨兵”的加入让执勤比以前更加高效便捷,但官兵们的日常训练毫不松懈,每名官兵都要经过严格的体能测试和勤务技能考核才能获得上哨资格。官兵们说,不论装备如何更新换代,人的素质永远排在第一位,在习主席视察过的三角山边防连当兵,更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乌兰牧骑编排的音乐剧《哨所有棵相思树》曾红极一时。2021年,电影《守望相思树》在全国上映,许多观众掉下了眼泪。这棵樟子松成了“明星树”,在阳光明媚的初秋时节,许多人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在山下远远地拍照、发微信朋友圈。“相思树”的故事闪耀着忠诚奉献的光辉,象征着在祖国北疆边境线上筑起钢铁长城的众多官兵,感动、激励着无数人。


(责编:管理员)
分享